高科技之下的“盏”趣
老瓷片与现代工艺釉斑相差无几
起始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建窑,在宋代得到蓬勃发展,其烧制的黑瓷,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被誉为瓷坛“黑牡丹”的建盏,饮誉海内外,千年不衰。
经过历史更迭,建盏犹如历史长河中的明珠,赢得了人们的珍爱,也是如今许多收藏爱好者竞相收藏的藏品。为古,它是文人雅士品茶鉴水的茶器,是世人所重的贡品;为今,它是集智慧与热情,观赏与实用兼具的艺术佳作。在过去一长段时间里,受制于设备,大家对建盏的鉴赏还停留在直观下的釉面、器型和底款之间,很少有人探寻过微观下盏的“万千世界”,如今,在年轻一代烧盏人的放大镜下,建窑建盏以另一种“美”刷新大家对它的认识。
建盏釉色品类丰富,主要分为曜变、油滴、兔毫等三大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三类盏的“微观世界”,细细品味高科技之下的“盏”趣,欣赏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碰撞而出的美丽火花。
右图由上至下分别为: 曜变斑(上),兔毫盏(下), 金油滴(左),银油滴(右)
“这些图像的形成,都是来自于大家肉眼看到的釉斑。当然,漂亮的色彩和图案不能简单归因到建盏的釉料,而是与它的坯土和烧制的温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澳门永利娱乐市建阳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宋代建盏收藏爱好者周建平介绍说,单独以烧制建盏的坯为例,坯土成分共有三种,即水吉红土、水吉白土(高岭土)和田里的陶土,这三种土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不同的比例就会烧制出不同的斑纹,这就意味每个盏都有它独特的一面,不可复制,它在微观世界里也是如此。
周建平以老带新,传承建窑建盏烧 制工艺。
观看完现代工艺下的建盏,你是否对“宋盏”神往?也想一探“宋盏”风采?在周建平“红袍建盏”收藏馆陈列着宋代各种釉面、各类器型的建盏,记者跟随着周建平用现代化技术,一睹“宋盏”的芳华。由于历史的积淀,在微观世界中看到,新盏和宋盏的图样很相似,但宋盏的色泽明显“纯”了许多,它脱去了新盏华丽的外衣,留下了最为淳朴的色泽。此外,在放大镜的显示下,还能看到一些岁月留在宋盏身上的划痕。
“烧出的新盏与宋盏斑纹相似度极高,这就说明我们现代的工艺基本能够达到宋代水平,新旧色彩的饱和度与历史的积淀有关。”周建平收集建盏二十余年,烧制建盏前为了恢复宋盏的釉面斑纹,他将自己收集的宋盏瓷片拿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它的材料及成分进行化验,在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之下,烧出的新盏与宋盏斑纹已相差无几。在周建平看来,现阶段能够将老祖宗的东西传承好,才是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应该做的事。
新盏曜变微观世界
透过肉眼,曜变斑影影绰绰,它以每一个自由的“光圈”为中心向外散射出光晕,形成色彩温润且丰富的亚光效果,这些“光圈”就是结晶物质在釉面剧烈灼烧、动荡中留下的踪迹,没有具体的形状,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在微观世界里,这些“光圈”独立存在,它们犹如人体内的“细胞核”,有着界线清晰的“核膜”以及层次分明的“染色质”,在周边深海蓝的干涉膜衬托下尤为明显。
新盏之银油滴微观宛若深海“水母
观赏完“无上神品”的曜变斑建盏,再对照金、银“油滴”,会发现趣味横生。油滴斑的“油滴”受气泡机理控制,众多斑点结晶物质在器物内、外面的均匀分布。肉眼上看,晶体显得十分“含蓄”,除了在灯光下变换角度会产生五彩光外,无论是呈赭黄色晶斑的“金油滴”,还是呈银晶斑的“银油滴”都比较低调。而一旦在放大镜的显示下,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每个晶体似乎“活”了起来,金油滴看着宛若一颗颗珍贵的“玛瑙”,银油滴又好比是那深海“水母”,形态各异,奇妙万千。
新盏之兔毫盏在微观视角下
相对于曜变斑和油滴斑,那斑纹细如毫毛的兔毫盏令人充满好奇,会是漫天星空的小晶体,还是根根如针、细如毫毛?在微观的世界里,它依旧保留了外表“柔顺”的模样,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温柔至极,少了明显的分界线外,形体也呈现出条带状分布,既泾渭分明又浑然一体。(本网记者 林梦琳 文/摄)